最新消息

关于晶科鑫品牌与产品的最新消息,各式活动、展览体验、产品新知全部都在这里,第一手消息即时掌握。

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展会信息 晶振频率

芯片行业新拐点:2025,你准备好了吗?

时间:2025-09-18 来源:


2025年的中国芯片圈,话题正在悄悄变味。
最近两年,大家盯着“谁抢到更多英伟达GPU,哪家能训练出更大的模型”。但现在,更多人开始关心另一件事:这些AI模型,怎么真正跑起来、用得住?
上周,寒武纪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,营收28.8亿元,同比暴涨40多倍。几乎同一时间,阿里、华为、地平线等公司先后宣布新一代自研芯片。它们的共同点是:目标不是训练,而是推理——也就是让AI真正去工作、去落地。
政策也在推一把:今年起,新建数据中心里,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必须超过50%。换句话说,AI产业已经从“如何造出来”走向“如何用起来”的阶段。
训练是起点,推理才是战场
如果说训练是AI的入学考试,那推理就是它的日常作业。
它躲在你手机里,听懂语音指令;藏在城市路口,控制红绿灯;装进物流机器人,一眼识别包裹。它不像训练那样烧钱烧卡,却要求系统必须省电、稳定、耐用,才能24小时运转。
研究机构预计,到2028年,推理芯片的出货量将第一次超过训练芯片。训练得再快,不如用得巧、用得久。


看不见的基石:一颗小小的晶振
讲芯片,我们总在谈算力、制程、带宽,但真正让这些芯片按节奏工作的,是一些常被忽略的元件,比如晶振。
晶振为系统提供精准时钟信号,使指令和数据能够在正确的时刻执行。如果时钟不稳定,芯片的运行可能出现错误。
在推理场景中,AI芯片常年高负荷运行、不关机,对晶振提出了高精度、高耐用、低功耗的要求。国内晶科鑫SJK推出的MEMS振荡器产品,兼具这些特性,可应用于AI芯片,并逐步进入芯片企业供应链,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。
中国的机会:场景多、迭代快、政策实
中国的AI应用场景,独一无二。
从深圳的智能工厂到杭州的无人仓库,从上海的智慧红绿灯到重庆的车路协同,这些都在为国产推理芯片提供真实的测试场。
寒武纪、地平线、华为昇腾、阿里平头哥……它们正在端、边、云多层布局。政策也在加码:国家大基金三期超过3000亿元,多地政府补贴覆盖研发、流片、量产,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。
真正的考题:功耗、成本、稳定性
但这场竞争,不是比谁的算力更高,而是比谁能用得更久、更稳、更便宜。
一颗推理芯片,如果能把功耗降到1瓦以下,还能保证三年稳定运行,就足够让机器人、物联网终端大规模落地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不仅靠芯片设计,还需要晶振、电源、封装等整个硬件链条的协同配合。SJK在其中的角色,是确保AI设备运行稳定、可靠。


未来五年,决胜在街头
五年之后,我们可能见不到“下一块比H100更强的GPU”带来的狂欢,但我们可能会发现,物流机器人不再卡壳,智慧工厂的停机时间越来越短,城市交通更顺畅——这一切,都依赖成千上万颗稳定、便宜、可靠的推理芯片,以及支撑它们的那些看不见的零件。
AI的下半场,靠的不只是算力,更是整个硬件体系的扎实落地。
SJK致力以“高精度、高频化、小型化”为核心,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、5G通讯、消费电子、医疗设备及物联网技术等领域,希望为AI应用的广泛落地提供支持,巩固核心元件基础,让AI运行更稳、更持久。

友情链接:晶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