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刚刚落幕,技术落地成为主基调。会场上,人形机器人打螺丝、机器狗递咖啡、机器人服务员陪人打麻将,AI汽车、灵巧机械手、感知系统协同展示,标志着AI从“云端算力”进入“真实世界”。
1、AI开始下场“干活”:机器人打螺丝、机器狗送咖啡,AI不再只是算力,而是真正在一线“顶岗”
2、智能体不仅靠“大脑”,还要有“行动能力”:只有算法不够,还要感知环境、控制肢体,做到“能感、会动、懂协同”。
3、软硬融合是落地关键:芯片、传感器、执行器是“身体”,操作系统、算法平台是“大脑”,两者深度耦合,AI才能稳稳落地。
与往届以大模型和芯片为焦点不同,今年的主角是机器人,尤其是“具身智能”——AI具备感知、判断和行动能力,完成任务闭环。
智元X2:集行走、对话、执行任务于一体,搭载开源操作系统“灵渠OS”,推动接口标准化;
青龙Pro、Wheel机器人:双足与轮式结合,适应多场景任务;
银河Galbot:应用于商超导购、补货等场景,具备全天候运行能力。
此外,“灵巧手”成为关注焦点,现场展示写字、打鼓、煮串、剥蛋等高精动作,依赖亚毫米级精度控制。专家判断,这类机器人将率先落地工业、零售、服务等场景。
这背后对控制系统、通信模组、传感器、时钟同步提出要求。以晶振为例,单台人形机器人平均需配20颗左右晶振,用于主控、电机、视觉识别等模块,对频率稳定性与尺寸适配性要求提高。
AI汽车正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落地方向,从早期聚焦“自动驾驶”,演进为构建整车智能系统。西井科技推出无人牵引车、无人卡车,加速AI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。吉利则以AI数字底盘、车载交互系统为核心,将智能延伸至底层控制与座舱系统。
智能不只是“开车更稳”,而是从“大脑”延伸到全车控制系统。当前,整车搭载多种传感器与MCU模块,用于环境感知与路径建模。多模块协同处理对时钟同步、控制精度提出更高要求,晶振作为提供时间基准的核心元件,其作用逐步增强。
具身智能的兴起,使软硬件协同成为落地标配。AI不仅要“会算”,还要“能动”,这对底层控制精度提出系统性挑战。
如机器人、智能车等设备,依赖多模态输入与高频响应,系统必须做到毫秒级同步。晶振等时钟类器件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前台”,直接影响整个设备的控制精度与运行稳定性。
WAIC 2025最直接的变化,不是模型更大,而是场景更实。机器人能打螺丝、机器狗能送物、AI车能跑城区,不再是“能不能做出来”的问题,而是“怎样批量部署”的挑战。
未来五年,AI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将成为核心战场。谁能在智能体中实现软硬统一、精准控制、场景适配,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在这个过程中,晶振、传感器、连接器、模组等基础器件企业的角色正在改变——从“供应商”转向“底座搭建者”。具备车规级、工业级、小型化能力的企业,正在迎来新一轮机会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