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,华为发布昇腾910B算力中心,主要用于AI模型推理。相比训练,推理阶段对系统运行节奏、并发控制和时序协调提出更明确的要求。
在昇腾384超节点系统中,多个模块需依靠晶振统一时钟信号完成同步与调度。晶振输出的频率直接关系到计算单元的协作效率。一旦时钟信号不稳,可能导致数据处理偏差,影响推理过程的准确性和系统响应。
同样的结构也适用于汽车控制系统,车载芯片、雷达、摄像头、电池管理等模块,都依赖晶振维持通信同步。晶振信号一旦偏移,可能导致系统响应延迟或功能失效。
虽然晶振不是计算核心,但它却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。无论是AI芯片还是汽车电子,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器件。
晶振:汽车控制系统中的“隐形主角”
车载系统中,对晶振的要求同样严苛。特别是在重卡、中控系统、网关模块等核心部件中,晶振被悄然分工协作:
16MHz(5032封装)晶振,用于中控屏与仪表显示控制;
25MHz低功耗晶振,常用于主控芯片,为系统提供稳定的基础频率。
32.768kHz RTC晶振,用于系统级软唤醒、电源管理,偏差控制,搭配低功耗管理IC。
这些晶振看似不起眼,但每一颗都必须经受住温差、电磁干扰和机械震动的考验。否则,轻则导致卡顿、黑屏,重则引发误触发、模块异常等难以复现的系统故障。
传统石英晶体在85℃以上偏移显著,有些型号在+10ppm以上,影响系统稳定。
高频震动场景下,大尺寸晶振封装更容易受干扰,需注意布局与贴装牢固度。
建议选用AEC-Q200认证的小尺寸封装(如2016、1612),并确保PCB布线与焊接工艺符合车规标准。
晶振并非“装上就不管”。在数据中心等持续运行场景中,时间一久可能出现频率漂移,影响整体系统稳定,因此选型时要考虑其长期可靠性。
昇腾AI芯片也好,卡车载中控也罢,每一个复杂系统的底层,其实都是时间的组织者。而晶振,正是“让时间有节奏”的幕后角色。
晶振不贵,但选错一次,代价是系统重启、模型崩溃、数据漂移。
2025年之后的国产算力之路,不只在芯片,不只在架构,也在这些“微小但关键”的信号源上,决定着系统能跑多快,跑多久,以及——能不能跑通。
深耕晶振频率控制 20 余年的 SJK 晶振,构建涵盖高精度、低功耗、小型化及 AEC-Q200 认证的全系列方案,服务于 AI 服务器、车载中控、边缘计算等高并发场景,为电子硬件装上一颗安心的心脏,确保系统高效协同运行。